托馬斯.喬伊納(Thomas Joiner)的自殺風險模式



Screen Shot 2020-06-10 at 10.55.07 AM.png

托馬斯·喬伊納(Thomas Joiner)(2006)在他的《為什麼人們會自殺而死》一書中概述了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出現的幾種自殺理論。他的「人際-自殺論」在職場用以幫助評估風險有很大的實用性。在這個理論裡,喬伊納表示:那些自殺的人不僅有死亡的慾望,而且他們學會了克服自我保護的本能(見圖)。

換句話說,根據喬伊納的說法,想死是由兩種心理經歷所組成的:一種是自覺自己成為他人負擔(自覺無能),一種是跟大於自己的社會脫節(受挫的歸屬感)。在第一種情況下,強調“自覺”一詞,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如何看自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該如何看待自己。人們常見的想法有:“對於愛我的人來說,我死了比活著更有值值。”自殺的人常常失去目標感。第二部分,受挫的歸屬感與社會連結感有關,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就能與他人建立連結,因此當這些連結被切斷或解除時,我們將遭受孤立的痛苦。

然而這些狀態都不足以促使一個人對死亡的渴望採取行動,但若與能力(或無所畏懼)結合在一起,它們會造成自殺的高風險狀態。人類具有保護自己生命的強烈本能,Joiner認為,一生當中,一連串痛苦和挑釁的經歷可以使一個人擺脫與自殺相關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懼;這些經歷可能與創傷和虐待有關,但也可能涉及高風險行為、接觸性運動造成傷害以及對致命自殺方式(例如槍枝或致命藥物)的知識和尋得慰藉。這個因素也解釋了為何先前的自殺企圖是未來自殺企圖的最有力之預測因子。然而,在模型的預測能力方面,具有痛苦和挑釁的經歷或被死亡所吸引本身並不能預測自殺,當兩個因素重疊時,自殺的渴求得到了實現的能力,風險就增加了。